李華(化名)是西部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師,業餘時間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論文中介代理。“現在買賣論文比起5年前,無論操作程序還是提供的服務,都進入到更高階段。”李華說,在論文買賣QQ群里,已經通過編輯部審核的論文就像放在超市裡的商品一樣任人挑選,這種論文一般售價在2萬至5萬元之間。(10月20日《經濟參考報》)
  無須諱言,如今在期刊、雜誌、報紙上發表論文,已經不是什麼高大上的事。QQ、短信中泛濫的“需不需要發表論文”等騷擾信息,早已令論文的“身價”跌落神壇。但不屑歸不屑,論文在評職稱、拿學位、申報科研經費中的“硬通貨”地位,迫使公眾一邊大罵買論文無恥,一邊又不得不偷偷“消費”幾篇參評。
  有人推算,我國論文市場年銷售額在10億元以上,可見“論文經濟”已大到什麼程度。然而,“論文經濟”泛濫,必然會催生劣幣驅良幣的負效應。試想,花錢就能買論文,誰還會在實驗室里不分日夜的分析數據?花錢就能“撬開”職稱評定的門,誰還會在教學中、工作上“瞎費勁”?如此一來,最後受傷的一定是學術的“純度”與工作的態度。
  平心而論,有關部門對論文買賣的打擊力度,不可謂不大。可“論文經濟”為何一直逆生長呢?沒有買賣,哪有殺戮?無疑,剛性的論文需求旺盛,“論文產業”必然繁榮。而論文需求旺盛的根源,是以論文為核心的職稱評定體系和學術評價體系。譬如,部分學校評定職稱,中央級期刊發表論文加2分/篇,省級發表1分/篇,而優秀教師只有0.5分。試想,性價比這麼高,誰不擠破腦袋發論文?因此,只有職稱評定升級,“論文經濟”才能“下架”。
  對有關部門而言,要做的無非是兩件事,一是要繼續對論文刊發的產業鏈,迎頭痛擊。專業寫手負責編寫論文,網站中介充當掮客,期刊編輯裡應外合,可見“論文”已被污染到什麼程度,凈化學術環境刻不容緩。更重要的是,減少論文與職稱評定不必要的捆綁。試問,在廣大中小學、普通事業單位,“意淫式”的論文對工作有何促進意義?因此,讓論文與職稱脫鉤,也是有關部門的必選動作。
  文/薛家明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職稱評定升級,“論文經濟”才能“下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z29hzgu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